萧索犹自坐在马车里,欧阳旭舌头直打结:“你这……这是为何?你不是……嗯,你和沈将军挺好,从前我怎么说,你都……不愿意的。”
“从前是从前,我现在改主意了。只要能离开他,叫我怎么样都行。我知道我这要求有点强人所难,欧阳兄不愿意也是情理中事。不过我的确没有别人可以帮忙了,所以……”
“我答应。”欧阳旭不等他说完,一口应了。
萧索却无丝毫雀跃之情,嘴角挂着一丝苦笑,道:“多谢初明兄。既然如此,请你帮我写几封信吧。”
于是,三日后的清早,这几封信恰巧落在了沈砚桌前。
萧索在沈府看完卷宗,直接去了吏部衙门。沈砚亲自送他过去,回来见一桌子的纸页,想叫人来收拾,又想此乃京兆府的案卷,不宜使外人接触,只好亲自整理。
虽然是关试,但因废除许久不曾考,今年乍一恢复,众学子都如临大敌,格外重视些。
与礼部主持的科考不同,吏部官员将他们随机抽取,每三十人一班,分批进入试房。与乡试、会试的号房也不同,三十人一排排坐在吏部衙门后的三间抱厦里,一人一桌隔不远,倒像殿试一般。
关试时间不长,三百名贡士分十拨,依次进入厅内作答。
上午依据案情作判词还好,萧索看的卷宗极多,腹中的判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因此信手拈来,料想应该不错。
下午的问答,他却有些拿不准。因他是头名,每次都是第一拨迎考,几位考官大人对他印象极深。旁人不过三言两语问几个问题便罢,然而从他开头时,却问得又细又多。
堂前坐着的有礼部尚书郑铎,萧索见过他,因而认得。况且他在郑岫答题时,往往回避,可见也不会是旁人。
上首还坐着一位大人,似乎是吏部官员,在刘思文回答问题时,也回避了。
萧索原以为刘思文与他一般,都出身贫寒之家——毕竟连一只猫都无处安置,还要寄养在他那里——但如此看来,他竟是官家之人。
吏部尚书是个鬓发花白的老大人,萧索不认得,亦不知他的名姓,只得以“大人”二字尊称。
老头子j-i,ng神矍铄,拈着山羊胡须问了他一则案子:“今有一人夺财害命,公差将其捕获后,其子包庇其父,言称命案乃自己所犯。若由你断案,当如何处置?”
萧索垂头道:“我朝律法规定,包庇案犯者与案犯同罪,又有‘匿j,i,an与降敌同罪’之语。因此按律,当斩其父,坐其子。然圣人有云:‘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我朝以儒术治天下,依学生愚见,当收押其父问罪,开释其子归家。”
他说完,厅内鸦雀无闻,没有一丝声响。春寒料峭的时节,萧索汗如雨下,又不敢抬手去拭,只得强自忍耐,额角似有几只蚂蚁在爬,痒痒的。
半晌,吏部尚书问他:“若此人夺财害命,乃是为其母医病,又当如何处置?”
萧索顿觉为难:前面一问中,他以圣人之言为由,主张开释其子归家,那便是默认了,律法要在儒家思想面前让步。
这一问若他说无论如何都不可夺财害命,还是要收押此人,那便违逆了一个“孝”字,与他先前的主张不符,自相矛盾。
但若因为母亲生病,便可以纵容夺财害命之事,罔顾法纪,使国法丧失威信而无以立,将来又如何约束旁人?此风断不可长。
原来第一问,暗藏陷阱。
萧索心里七上八下,沉默许久方说:“学生以为,我朝以孝治天下,自然要宽恕孝子。‘夫孝,德之本也。’民众应以德化之,不可单以律法约束。否则社会之浩浩风气,将荡然无存矣。”
老尚书板着脸:“那你的意思是说,此人因孝犯案,不当按律收押?”
萧索忙道:“学生并无此意。”
“哦?”旁边郑铎挑眉问:“那你是何意?”
萧索恭肃答道:“学生以为,此人夺财害命,必不可恕,当收押问罪。若放他回去,将来效法此人者必定层出不穷,朝廷则无法纪可言。”
“你先不是说要以德化人,如何此时又说要维护律法了?”前面不知是哪位大人问他。
萧索又道:“学生的确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此人为医母病,而夺财害命。学生以为,此并非真孝。既然并非真孝,那收押此人问罪,并不与德孝违逆。”
“圣人又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人无力事亲,以邪途谋之,是为不孝;违背国法,此乃不忠,遑论事君,是为不孝;伤人性命,败坏德行,难以立身,是为不孝。况又有‘从义不从父’之说,此人行此不义之事,比违背父命更为不妥,可见并非真孝。”
上首几位大人低低私语几句,示意问答结束,命他退在一旁,又叫下一位。
萧索见后面来的正是刘思文,留神细听,他的案子与自己的有几分相似,说有一人为劣绅迫害,走投无路,只得偷窃银钱养其老母,百姓纷纷为其求情,问如何处置。
刘思文平淡而无情绪的语调在厅中飘荡,萧索一字都未听清,只觉得恍然若梦,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他却像过了一年之久。
这问答远没有他想的简单轻松,也不知自己这番言论,几位考官满不满意,会不会让他通过。
不到晚饭时分,萧索便耷拉着脑袋出来了。因他是头名排在第一拨第一个,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