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知道民间需要什么,缺什么,喜欢什么。他掌握了自己的势力后,对自己的子民悉心安抚,所以大凡李圣平治过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做到民心归附。
卧池城是中原九州最后一股反对势力,收拾完之后,天下九州差不多已经都成了李圣平的治下。在视李圣平为天的百姓看来,李圣平做皇帝是板上钉钉的。
可是这时间,华朝的皇帝,还没死呢。他在长安过得好好的,虽然君命不能出内廷,但名分究竟还在。
虽然兵权都在李圣平手上,但皇帝毕竟是传统意义上的正统,他手下的清流干臣也不少。如果皇帝想对李圣平下手,虽然这些臣子会不满,但他们绝对会从命。李圣平如果想反抗,道义上的亏他吃定了。
上辈子收复卧池城后,李圣平很是担心了些日子,他连最坏的情况也打算过了——和皇帝宣战,打个三年五载,背个千古骂名。
然而事实证明,这个皇帝虽然无能、懦弱,心却很通透,他特别爽快地让位给了李圣平,而且是先过继了李圣平为嗣子,再册封李圣平为皇太子,接着禅让,整个程序非常严密,不会留下任何话柄。同时他将朝中的情况,各大臣的为人、把柄都交代给了李圣平。
皇帝的退让和豁达,使得权力的交接顺利、平静,李圣平得以迅速掌控局势,并开始实行自己的治国之路,而国家也迅速进入恢复期,短短五年就再现繁荣。
皇帝退位后,顶着太上皇的名字,去了江南行宫,直到老死也没有离开那个烟雨朦胧的山庄。他当了十年太上皇,没与任何官员权贵来往,不结交士子才人,他只是悉心经营他的农庄。以至于行宫附近的人都只当他是个普通、平凡的老人,充其量就是有点特殊——明明有大把的家底可挥霍,可是却醉心农耕。
老皇帝死后还给李圣平留下了一良种。
李圣平对这位老头儿的印象可谓好到了极点。
☆、为百岁相守而努力
今生和前世一样,皇帝的使者早早就到了许州,带着皇帝的旨意,却迟迟不肯宣读,搅得嘉善等人七上八下。
回许州的路上,李圣平让暮守一躺在他的马车里养伤,他自己则闲来无事分茶敲棋地乐得自在。
李长定本来也在马车上,但看李圣平那个样子,不知道为啥,觉得自己不该出现,于是主动换了辆车,心里还嘀咕他哥是不是转性了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样。
李圣平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把暮守一当什么,这几天相处下来又发现自己其实一点也不清楚暮守一把他当什么,但是不论他心里犹疑过多少次,只要没见暮守一,他就不踏实,只要看着他,心里就舒坦。
他无法想象生命中没有暮守一会怎样。
在度过了重生后最初的几天磨合之后,李圣平稍微放开了些。他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上辈子打败各王时那样踌躇满志,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是让自己安定下来,然后不再犯上辈子犯过的错,平平安安地度过这几十年人生,到死的那日回顾往事没有遗憾和后悔,这便是一辈子了。
回到许州稍作休整后,李圣平沐浴焚香,接了天使带来的圣旨。
和上一世一样,一道圣旨,炸开局势的三个意思:过继、册封、禅让。除此之外,皇帝让他自己选时间回长安完成各项仪式。
够宽容了。
即使是上辈子接到圣旨时,李圣平也是真心感激这位老人。何况此生他知道这位老者帮了他多大的忙。
这位皇帝生不逢时,他的前半生是傀儡,只能寄情农桑,他的晚年在山野之间,依然只能寄情耕种。
可他留下的书卷和良种,让大华的子民免于饥饿,为他后来征伐四夷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军需。
虽然他不曾抚养过他,甚至不曾见过他,可李圣平心甘情愿叫他一声父亲。这声父亲,也是代大华的子民叫的。
老皇帝死后,农人逢年不仅祭灶,也祭他,在民间甚至风传他是上天怜悯世人,派遣下来指点农桑的农神。这风传一度被有心人利用,搞得李圣平焦头烂额,不过李圣平从没有怨言。
老皇帝不是当帝王的料,他自己也清楚,所以才走得这么干脆。
前世李圣平猜忌过他,老皇帝退位十年就死了,可能与他的猜忌有关,他在猜忌中惶恐不安,像惊弓之鸟那样,自然不是长寿的道理。
今生李圣平打算彻底放过他,他喜欢农事,就给他一大片田地让他去折腾,看能不能再给大华折腾些什么好苗子出来。必要的监视不能少,能安他的心,也能让老皇帝放心,不过他不会再像上辈子那样疑神疑鬼每天担心有人要反他了。
谁想反,谁真的反过,谁是铁打的忠臣,谁识时务……他都清楚。暮守一死后的那些年,可以说李圣平就做了一件事。他没日没夜地琢磨,调查,回忆,这些年,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他通通透透。
老皇帝的旨意让李圣平所有的谋臣武将都欢呼雀跃不已,包括王大夫,不过他是因为暮守一的解药有希望了才这样欣喜。只有李圣平自己一切如常,让他的这些好朋友、臣子自叹弗如。
其实上辈子李圣平也是欣喜若狂的,甚至接到圣旨的第二天就定了去长安的时间和计划。
这一次,李圣平不动声色,规规矩矩地谢了恩,将回朝的时间定在了三个月之后。
天使很识趣地带着李圣平的上书走了。
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