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捷报连连,但这些捷报只是送到了皇帝的案头和兵部手中,他没有人脉,所以没人告诉他。
这对母子同样是皇妃,同样是皇子,却过得这般低调,饶是如此,居然还有人成天的想要诬陷他们,若非今天凑巧他想来淑妃宫里坐坐,若非魏尧今日凑巧入宫瞧淑妃,他又岂能在外面听到他们说的这些真心话。
一直以为淑妃和定王因为裴家的事情,对他多少有些怨言,但今日听他们私下说话,皇帝感到十分意外,他们不仅不恨他,反而还在心里替他开脱,当年裴家的事情,确实算是诬告,证据若是想要深究的话,根本站不住脚,可皇帝他偏偏不想深究,直接就下令把裴家定了罪。
没想到他们不怪他!
还有裴家。最让皇帝意外的就是裴家,十年的冤狱,十年的苦楚,并没有将他们那一身忠君傲骨磨平,十年如一日的铁骨铮铮,纵然深受冤屈,亦不会怨天尤人,在国家有难,皇帝危难之际,还肯尽心尽力,为国出力,这样的人家,若是再继续打压,那他这个皇帝未免也太没有心肝了。
而遇到事情,皇帝也会推己及彼,如果当年被冤枉的不是裴家,而是其他人家,又有谁能像裴家一样,做到这等地步呢。
听到这里,基本上皇帝想听的都已经听到了,接下来都是母子间家常的话。
皇帝如来时那般,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淑妃的院子,并让大总管亲自嘱咐淑妃宫里的人不许将今日皇帝听墙脚的事情告诉淑妃知道。
从淑妃宫里出来之后,一直困扰在皇帝心里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他先前就在犹豫,裴家在西北战事中,居功至伟,到底该不该履行承诺,将他们迎回京城封赏,因为之前皇帝担心,裴家回京是祸患,怕他们不肯原谅,心存怨愤,可是裴家用行动告诉了皇帝,他们一如既往忠君爱国,淑妃和定王无意间也透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管旁人说什么,做什么,总归比不过自己亲耳听见,亲眼瞧见的,淑妃定王心态平和,善解人意,裴家又毫无芥蒂,为国征战,那皇帝还有什么理由不将他们迎回京城呢?
若是不迎的话,给文武百官怎么看?
当年裴家的事情,朝中本就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只是一直没有发出来,每回边关战事战败,朝中就有人怀念裴家在时,军队的强悍,说也奇怪,这十年来,朝中大臣小臣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在打仗的将领里,却没有出现过什么特别拔尖的人才,皇帝每每也会反省,会不会就是因为当年他对裴家那等态度,寒了一众武将的心,觉得他这个皇帝重文轻武,所以,人们渐渐的偏向了文臣,读书写字比打仗斗武容易出头,就是因为这个观念,所以才遏制了武将的发展。
这回裴家又立下汗马功劳,如果皇帝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的话,那说不定将来就更加没有人愿意做保家卫国的武将了。
所以裴家的功劳不能埋没,得赏,得好好的赏。连同那十年,让他们受的苦都要一并的赏回来。
做好了这个决定以后,皇帝只觉得周身轻松,仿佛背了十年的债马上就要还清了。
淑妃宫里,魏尧与淑妃对面而坐,目光交流,口中虽说着家常的话,然而魏尧的目光却始终盯着外面,淑妃自然也知道外面的情况,两人配合着说话,等到外面声息全无之后,魏尧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了门边,看着廊下已然空空如也的椅子,唇角露出一抹不着痕迹的笑,回首与淑妃对视,母子俩的神情如出一辙。
又过了一个多月,边关终于迎来了最大的捷报,萧国的那些游击军队,被打的溃不成军,萧国主帅萧云呼,在一鼓作气攻下高句国之后,仍野心不死,转而攻击大魏边境,被我大魏雄狮,赶出了大魏,并且我方的临时副帅勇猛无敌,于乱军中,取地方主帅首级,萧国主帅萧云呼首级被取,萧国大军不战自败。
皇帝收到捷报以后,便当朝下旨,封赏三军,并大赦裴家满门,言其将功补过,特大赦,随三军回京接受封赏。
皇帝此言一出,令朝野震惊,那个消失了十年,被皇帝贬至边关的裴家居然真的要回京了,满朝文武,喜忧参半,喜的是大魏朝再添几员猛将,忧的是经历十年苦寒流放,裴家还是当年那个忠肝义胆的裴家吗?
第143章
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起来,但是天气再热,也热不过最近朝中发生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安乐驸马一跃从礼部的官吏成了吏部尚书,这吏部是六部之首,任职官员无一不是在朝野颇有建树之人,就连前吏部尚书褚闻杰也是在朝中熬了好多年资历才做到吏部尚书的,可这位驸马爷凭着公主的裙带关系,一下子就越过了一切勤恳的官员,做到了这个高位,朝野中自然议论声一片,反对之声居多。
但不管再怎么反对,谁又能制止皇帝老子偏爱自己的女婿呢,对于这样一匹轻轻松松杀出来的黑马,众臣心中暗自祈祷,希望这位新上任的,年纪很轻的尚书大人,是一个真正有才干之人,可以对得起他神童的名号。
而第二件引起朝臣们热议的事情就是裴家终于要从边关回到京城了。比起第一件事带给人们的不满,第二件事倒是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大魏朝已经好长时间都没有这么痛快的打过一场胜仗了,而这一切,全都归功于当年被赶出京城的裴家,这一次裴家能华丽打个翻身仗,确实不容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