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道中落  城墙里的大宅门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9dshu.com/145733/1.html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

晋地古陶(山西平遥),饿殍遍野。

人祸蝗灾,肆虐苍生。

金秋时节,广袤大地,却到处都是一片苍凉。

在古陶城里的市楼旁,有一处腌渍煮制贩卖牛肉的铺子,铺子里冷冷清清,极少有人光顾。

注:(在民国以前的历朝历代,经营牛肉生意的商家,是需要得到官家允许的,不管是生牛肉的来源,还是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官家都会严格把关。

我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几乎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耕牛作为发展农耕产业的重要工具,宰杀和食用的行为和过程,大多数时候都被官家严格监管。

即便是作为以农牧文明为主导的清兵入关的时候,虽对于耕牛其他用途的限制稍有松懈,可在雍正年间的时候,却还是延续了以往的严格限禁。

有此些情况的一直延续和天灾人祸的影响,可想而知牛肉在古代是有多么的金贵。)

这家熟肉铺子门口挂着一副四字连句对联。

上联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下联是口口留香,名誉华夏。

横批是古陶郭家尚品牛肉。

由于战火和天灾的肆扰,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牛肉吃,也就是一些达官贵人乡绅豪富的富户,才能吃得起这人间美食珍馐美味。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牛小贱。

牛小贱其实不叫牛小贱,牛小贱的大名其实是叫朱达昌。

此人从小视牛肉为主食,却是一口猪肉都不吃。

在明末崇祯年间,朱达昌家以养猪为生,朱家在整个古陶县衙所属地域,也算是一个小康之家,不能说是家境殷实吧,最起码也算是衣食无忧。

那时候的朱达昌,除了草读春秋,剩下的时间就是牛肉不离口,汾酒穿肠过。

对于自家养的猪的死活,乃是充耳不闻毫不关心。

然而清兵入关以后,吃惯了牛羊肉的建州女真人,却是稀罕起了这猪肉的肥美咸香,于是,朱家的猪圈在一夜之间便只剩下了猪粪。

从此,朱家的家境便是一落千丈,最好的时候也只是落得个三餐温饱。

对于家里一夜之间的暴穷,朱达昌一点都不在乎,因为其实一点都不愿意读书的朱达昌,终于是听不到家里人催他读书的烦躁之声了。

现在的朱家家徒四壁,将就着温饱已经是十分费力,哪还有那余钱供朱达昌的学杂费用,对于此事,朱达昌的家母常常是痛哭流涕,而此时的朱达昌却是整日的喜笑颜开。

唯一让朱达昌身入针刺一般难受的,是家里同样再也拿不出钱给朱达昌买那古陶城的牛肉吃了,就连那绵柔甘甜的汾酒,朱达昌也只能是买些掺过水的次等货应付肠胃。

无奈之下的朱达昌,便只能是将自己变卖书籍得来的散碎银两,隔三差五的换的一些边角料一般的牛碎肉,好以此过一过馋嘴之瘾腹肠之需。

朱达昌倒是存着不少从来没有动过的书籍,这些书籍以原来价格的三成卖出去,也让朱达昌获得小半年的牛碎肉馋嘴儿。

可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以后,朱达昌的书房里便只剩下了空。

又是无奈之下的朱达昌,在没有了醇香牛肉和甘甜汾酒滋养的日子里,整日只是把他那五尺开外的身躯丢于炕榻之上。

看着这样的儿子,朱母的心里那是犹如刀绞一般的难受啊。

一日,看着自己的独子又是日照三竿还是留恋于床榻之上,朱母便是心疼的走进儿子的卧房里。

“昌儿啊,娃儿现在也已经是大后生了,也应该找一房媳妇成个家了。”


第一章:家道中落(1/1),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