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相互看看,摸不清张三这是搞什么,但是为了饭碗大家还是努力的记忆着。
其实张三就是准备用阿拉伯数字记账,给孩子们教教拼音,所以张三想选的老师最起码要接受新东西快。
半刻钟一到,张三收回纸张,开始拿着树枝开始在地上画了一个5+4问道:“这个等于多少。”
这些书生转到张三这边,看了看开始比对着思考着。
人群中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说道:“九。”
张三又问道:“能否写出。”
那青年上来,结果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的画出了9。
张三点点头说道:“好。请问高姓大名。”
那青年说道:“不敢,不敢,在下姓胡名歌,草字彦斌。”
张三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个即叫胡歌,又叫胡彦斌的家伙。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胡歌看着张三的表情不知道怎么听到自己的名字这么大反应。奇怪的问道:“怎么有问题么?”
张三反应过来说到:“没什么,那个胡歌,彦斌啊,你家还有什么人么?”
胡歌说道:“有家母胡李氏,小弟胡军八岁。”
张三只好心里吐槽,行,你牛!张三说道:“好,你先等候等下我们签订契约。”
接着张三又用这个方法招募了两个账房,一个叫李成,一个叫顾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
这些城外的人市,一般都是外地的难民。而内城南城靠近国子监和太学那边才是读书人汇聚之所,很多读书准备参见科举的,都会到那边的牙行里谋职。
虽然那边也有贫寒困顿的,但是那边的学子大多都是高傲的。道理很简单,大宋考科举是有学历要求的。
先要秀才,举人最后才能来京城考试,所以南城大多都是举人。举人是什么?举人是老爷。
到时看到张三这座小庙,人家根本就不肯屈就。或者到时拿大,指责你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张口孔孟之道,闭口圣人之学。烦也烦死。
城外这些就不一样了,这些跟随难民来的,有本事的都去南城了,这边剩下的就是那些不行的了。
至于这些人为什么不都去南城,呵呵,人家举人老爷都一大把在找工作,你这破秀才,还有没有功名的谁稀罕啊。
当然城外倒不是只有这一个人市,但是张三用不了这么多人。还去其他地方干什么?
张三找来牙人,带着他们去签订契约,大概就是工期三年,张三按月支付不低于每月五贯的酬劳,双方不得反悔,否者十倍赔偿之类云云。
牙行出具保书,只是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官府中派来一个押司官,众人的契约保书都要拿给他验看,确认没有问题,他在上面签字盖上印鉴。
只是正奇怪着,牙人看张三不懂,就跟他说道:“大官人可能不知,开封府大老爷仁义,为了解决这些难民生计,特规定凡是来此雇工。凭契约和牙行保书,由这位大人签字,到时可折半减免税款。也就是您拿着这三个契约,每月都可以抵消七贯半的税款。”
张三听着明白过来,把契约放在身上,带着这三个人去接了他们的家人。一行十多人浩浩荡荡的奔着显宁寺而去。
为了教书方便,张三又租了一个小院,都安顿好之后,张三立刻让照看孩子的夫人把六岁以上的都交给胡歌带着先在那边的院子里识字。又安排一个带孩子的妇人帮着一起照看。
安排好这边之后,张三带着剩余两个账房去摊子那边,找到杨大嫂开始交接账务。
这样一直忙到晚上人少的时候,杨泰把二十个兄弟叫到一起,跟他们说了,今天的人员调动安排,大家对这些也不懂,也就没有意见。至于十六香的事,本来就是张三自己发明,张三自己做,他们也没有意见。
接着张三告诉大家自己请了一个先生教孩子们识字,如果谁家里有小孩愿意来学的,亦可以一并送来。
大家听了都很高兴,虽说这些闲汉大多数都没有成家,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有孩子,再说现在有钱了,当然媳妇也就不远了。
昨晚分完钱后,就有两三家人张罗着要找人说媒呢。
张三这边安排好,那边难民们回去得知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习认字,都对张三感激不已,并不停的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
第二日,张三起了个早,起来时天刚刚亮,看见院子里空无一人,才想起,吴德才被自己安排去找房子了。杨泰夫妇被安排去教书。他们都早早的去忙了。
张三实在无聊,想回去睡又觉得睡不着了,都怪昨天睡得太早。以前张三也是个夜猫子,从来没有十二点之前睡过。
现在的张三天一黑只有躲在屋里,看着台灯发呆,吴德才和杨泰夫妇回来之后,张三不能因为自己睡不着就不让人家休息,只有吹灯睡觉,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
没办法张三就洗漱一下,站着抖胳膊抖抖腿,开始打起太极拳来。
张三也不知过了多久,直到觉得肚子饿了,张三才停下,看看天色,都快**点了。
张三一转头看到门口一个人影,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张一菲提着食盒站在那里。
一菲看张三打完拳了就说道:“三哥,吃饭了。”
张三点点头,去拿一菲的食盒,放到屋里的桌子上,打开一看,是一盘蒸饺,一碗鸡蛋汤。
张三把它们难出来就开始吃了起来,张三吃着吃着有种回到未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