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翻译地很好,”英文老师难得夸奖学生,并且用中文开始解释,这位无神论兼禁yu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二十年的内心世界,“出生于1770年,1846年逝世的瑟南古,经历了十九世纪前半叶欧洲的自杀风潮,《奥伯曼》就是当时的作品,与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起作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甚至也可以说他们阴郁又消沉的文字挑起了那个黑暗的时期。”
“你以前读过吗?”彦磊凑过来问,如此流利的朗读与准确的翻译,让从不夸奖学生的英文老师都刮目相看。
费澜点点头,然后又加上一句:“为了加深理解。”
“理解?”
费澜笑了笑,并没有再做解释。
那是刚开始弹李斯特《旅行岁月》中的《奥伯曼山谷》的时候,刚才那一段话就是被李斯特记录上了乐谱上。缓慢的节奏,乐曲暗淡而阴沉,这首漫长的作品中,看似承载了人类的阴郁和深沉,迷茫和困惑,对于人类的堕落与冷漠感到无力与悲哀,但是在最后却是明亮而乐观的情绪结束。这也是费澜喜欢李斯特的地方,这个人乐观而开朗,即使在困境中,他依然可以逆流而上,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的很多事迹到现在还被人用来称颂其高贵的品格。而《奥伯曼》对李斯特来说,只是一种艺术。
费澜听着英文老师的讲解,一只手在课桌上轻轻地弹奏起来。他的手指幅度很小,毕竟本身这首乐曲就是4/4,甚慢拍。他的指尖轻触桌面,好像那里就有一排看不见的黑白琴键,他只需轻轻弹奏,而并不需要再去看着乐谱,或者注重自己的指法。他已经过了那样的年龄。这样的动作,对他来说那么熟悉又陌生,却又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