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良只是以为阿傻又发疯了,无奈,只得从怀中掏出好吃的,哄着他回转西湖书院去。
西湖书院中,正在阅卷的一位先生看到一位考生的卷子,阅读眼睛越亮,最后忍不住一拍案几道:“好文章!好文章啊!大有一扫前朝绮丽颓丧文风之感啊!”
也在阅卷的杨君实听到此话,知道在此时开口的这位先生平时是极少赞人的,现下竟然忍不住击案叫好,对那位引得这叫好的学生也有了几分好奇,便径自行到那位阅卷先生的案前,低头读了下被赞的文章。
少顷,杨君实也不禁赞叹道:“文风古朴犀利,厚重深刻,真看不出是这等年少读书郎写出来的,这学生是谁啊?”
言毕,杨君实去看那卷首的名字,赫然便是——尹日升。
作为“招生办主任”,杨君实当然记得尹日升是谁,而正是因为记得,杨君实才觉得格外的……,这么说吧,如果杨君实生在现代,此时他的心情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玩我呢!
第31章
深吸一口气,杨君实半响才开口道:“这位学生……尹日升,似乎格式不对,这是策问的形格,不是明经的答法。”
那对尹日升这篇文章很是赞叹的先生道:“这有什么!书院招学生,是招收真的腹有诗书胸有文墨的读书人,岂能以形格不合就罢废才子。”
杨君实张了张口,最后叹了口气,道:“若虚你说的也有道理,这个尹日升,罢了,可能也是我偏颇了,先招进来看看吧。”
被杨君实称为“若虚”的那位对尹日升很是赞叹的先生,似乎对看到了这样的好文章很是兴奋,又跑去把其他先生正在看的尹日升的诗文也翻出来,看完之后,又是击案叫好,道:“好诗!好诗!”
杨君实走至若虚先生近前,接过尹日升的那篇写诗文的卷子,看完后,又叹了口气,他认同若虚先生的话,确实是好诗,所以此时也确实是没有理由反对收尹日升入西湖书院了。
各位看官,你们肯定疑惑为何尹日升这败家子突然间变得文采飞扬了,竟是让这两位桃李江南的饱学先生都赞叹非常呢?是尹日升真的突然之间经验爆冲,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渣变成了才高八斗的大才子了吗?
咳,马老爷子教导我们,分析事情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着手:客观方面,要知道这个时代,笔墨纸砚都很贵,信息或者说知识的传播速度之慢是后世很多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读书人占整个国家全部人口的比例,非常低,一般人都是文盲,不识字的,粗粗通文字能给人写封信的都算是读书人了,那么在这本就占国家全部人口比例非常少的读书人中,算是比较有文采,对《四书五经》研习都有点儿水平的就更少了。
也就说,这个年代平均的读书人水准其实不高。
主观方面,恩,大家要看看尹日升的答卷。明经的考卷,杨君实之所以会说尹日升的形格不合,是因为考试出的题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论语》里很平常的一句,按照明经考法,本是该将国朝钦定的注疏等等答上就差不多了,因为是初考,也没像国朝科考那样什么大经小经都定给题目,尹日升是怎么答题的呢?
他根本就想不起来这句话出自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答,不过在沈方良强迫他背的东东里似乎有一篇《利者义之和论》,尹日升想起临入考场前沈方良那个威胁眼神,一个哆嗦,也不管不顾,就把这篇文章默写了上去,那么这篇让杨君实和若虚先生都叹服的《利者义之和论》是谁写的呢?
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恩,这位大文豪的父亲——苏洵。
咱们再来看看尹日升的诗文考卷:
考试的题目大概是要求以征战为主题写一首七言绝句、以早寒为题写一首五言律诗,尹日升是如何作答的?他的答卷上的诗词为下:“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