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号声过后,李善长拿着拟写好的祭告上天的文书宣读道:“大明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正月壬辰,朔月四日丁亥,天下大元帅皇帝臣朱,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天地神祇,历代圣君之灵。道,田土之威,加于四海。日月之明,昭于八方。云雷之势,万物成生。雨露之恩,万民咸仰。伏以上天生民,俾以私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尧、舜相禅,汤武韦伐;行虽不同,受物则一。今胡元乱世,宇宙洪荒,四海有蜂至之忧,八方有蛇蝎之祸。群雄并起,使山河瓜分;寇盗齐生,致乾坤鼎沸。臣生于淮甸,起自濠梁。提三尺以聚英雄,统一派而救困苦。托天之德,驱一队以破肆毒之东吴;仗天之威,连千艘以诛枭雄之北汉。因苍天无主,为群臣所推,臣承天下之基,即帝之位,忝为天吏,以治万民。今改元洪武,国号大明,仰仗明威。扫静中原,肃清华夏。使乾坤一统,万姓咸宁。沐浴虔诚,齐心仰告,专祈协赞,永克不承。尚飨。”
李善长话音一落,鼓号声在次响起。
朱元璋抬眼望着紫金山,望着那轮升上天际的朝阳,领着马皇后和众皇子缓缓地步入了奉天殿。
鼓号声遂停,以李善长、徐达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走上台阶,进入奉天殿中。
众臣面朝朱元璋,叩拜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即位为皇帝,定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明王朝。
就在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的时候,“诚意伯”刘伯温便不辞而别,像是逃命似的离开了应天府,返回故乡浙**田县归养乡里。
刘伯温虽然走得匆促,但徐达、李善长还是前去送行了。三人站在应天府城外的一座断桥边,徐达见刘伯温只带了两个男仆、三匹马外加几只行李箱,把朱元璋赏赐的金银珠宝及十多名美女全送给了朋友和属下,甚是觉有点淒凉。
刘伯温却笑着说道:“对于身外之物,刘某向来没有贪恋之心。”
刘伯温跟隨朱元璋多年,深知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所以在辅佐朱元璋登基之后,便决然地辞官返回老家。刘伯温和徐达、李善长平日多有交往,于是便询问他们道:“你们知不知道,皇上曾经把我们三人比作何人?”
刘伯温出口一问,徐达和李善长对望了一眼,皆摇头不知。
刘伯温这才提醒道:“皇上将你我三人分别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徐达和李善长闻言,这才恍然大悟。
徐达忽闻此言时却是身体不由一震,这才明白了刘伯温为何会匆匆地“告老还乡”的。
而李善长闻言,微微一阵窃喜道:“皇上的比喻倒蛮贴切的。”说罢,不以为然地宽慰刘伯温道:“刘兄太多虑了,皇上又怎么会像刘邦那样做出‘狡免死,走狗烹’的事情来呢。”
刘伯温点首笑了笑道:“但愿如此吧,或许是我多想了!”说罢,刘伯温便在仆人的扶持下一边爬上马背一边念念有词道:“城外断桥边,不知谁相送;一去三千里,忍看血纷纷。”
徐达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听懂了此诗的含义。
……
明朝建国之后,徐达、常遇春、汤和、周德兴奉命率领十万精兵强将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打得元兵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不到半个月,明军将士便攻进了山东。同年八月,徐达、常遇春等率领大军北伐,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只好北逃上都。
由此,统治中原九十七年的蒙元王朝终于被推翻了,中国再次回归到了汉族建立的王朝手中。
就在朱元璋率领大军与各大割据势力争霸中原,抗击蒙元王朝之时,位于东南海外岛国的倭奴国的室町幕府足利尊氏由于政权的日益壮大,一些封建领主为了更好的扩张自己的领土纷纷与之结交,并依靠幕府的力量以谋达到其扩充军备领地的目的。而另一边,作为大封建领主的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则不愿足利尊氏一家独大,选择拥护后醍醐天皇于南方的吉野立国,与之南北对立。
由此,倭奴国的全体封建领主因为这种南北分立的关系,分成了两大阵营,各自以拥护南朝或北朝的名义进行攻伐对方,而其根本的企图均想扩张自己的领地。
日本南北攻伐战争中,许多溃兵、败将、武士以及逃避征敛或失去生产手段的百姓,流亡到了海中各大小岛屿。这时,正好中国的许多难民也纷纷逃出国门远避战火,渡船出海。为了生存,部分难民与日本的残兵败将勾结在了一起,他们充当起了向导的作用,带领这般逃难武士乘船南渡,到中国的沿海地区进行劫掠。
如今,与朱元璋争霸天下的割据势力张士诚、方国珍都相继失利,他们的余部也纷纷逃亡海外,并盘踞在海岛之上,组建起了与朱元璋的对抗势力,同时收纳逃亡的难民充当部下,并勾结倭奴国的逃兵溃将,利用每年清明节后的三、四、五月和重阳节后的九、十月东北风劲吹的季节,跨海渡洋向朝鲜及中国沿海进行骚扰劫掠。
中国的沿海居民常年受到元廷的压迫本就困苦难熬,如今大明王朝刚刚初定,百姓们本想着能过上好日子了,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现在又碰上倭寇骚乱,致使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