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一动正好符两人惯常习性。
我是最后一个报告的。
昨天本来写了一个案,但抱小菱上床后却怎也睡不着,决定起来把作业改
写──就让自己放鬆一次,用廿一世纪观点来设定转进计画。
后方山地缺乏经营的问题我也看到了,所以一开始我就把这次作业的要点
订为【争取时间进行后方阵地经营】。我做的第一案是沿着隘道做逐次抵抗,
但这不过就是按讲义照抄,实在呆板。我的第二案是设定一系列伏击,配地
形特色让福及部队先进入隘道,然后从后方高处绕回隘道口,结道路破坏、
障碍物等做一系列【放头掐中打七寸】的伏击战斗;但后来想想这样也不好,
因为从这个想定上来看,转进到山阵地后应该是转入【战略持久】,是来年
春天反击的跃出阵地,所以把道路破坏掉肯定是不行的。
想来想去想到大半夜,终于给我想出了个杀招……。
标準北洋陆军师建置有德国克虏伯七五速射砲五十四门,想定中砲兵弹药
居然每门配有榴弹、榴霰弹各八十发。我的构想很简单──骑兵先出面驱散敌
军尖兵,迟滞敌军力前进、形成人员猬集目标,把敌军力吸引至预先标定
的火砲射击内。
这个时代砲兵几乎都是直接瞄準射击,因为缺乏前进观测技术、射击距离
在二千米内;我计画沿着敌运动路线架设有线电话线传递射击指令,先把一个
砲兵营往前推到距阵地十公里远的地方放列,然后利用七五速射砲射程六公
里特性,在砲兵阵地前方设两道伏击线、相距两千米,第一道伏击线距砲兵阵
地五千米──当敌尖兵进入砲兵最大射程内三千米时十八门砲以最大射程(此
时为敌尖兵后方三千米)、最大射速对敌力作三次榴霰弹齐射后立即转移阵
地,接着埋伏在路侧一千米处的两挺机枪发起伏击。
依公算,对开阔地行军中的部队砲兵连每一次榴霰弹空炸可以杀伤12%
敌人,一个砲兵营十八门砲可涵盖一千米纵深,以双列行军纵队来说一个步兵
营行军长度约一千五米、连行军长度一五十米,师行军时沿道路两侧两营
并进,所以一次空炸可以抓到至少六个连、约八五十人,最大射速三次空炸
效果可造成三人左右伤亡。
接着在骑兵掩护下伏击的机枪兵以平行路线后撤,砲兵后撤至战斗前哨后
方。此时第一砲兵阵地后方四千米埋伏第二个砲兵营,待敌军重整完毕、继续
前进后以最大射距再用火力急袭一次,接着同样以机枪路侧伏击方式打散敌纵
队,接敌时间不超过两分钟、打了就跑。同时第二线砲兵亦后撤至战斗前哨后
方。
两次砲兵急袭加机枪伏击依公算可对敌军造成五人以上伤亡,佔敌师八
千名战斗兵分之六。
在阵地前方三千米处设置一系列步兵连规模战斗前哨,每一前哨同时配
置有砲兵一连,事先对战斗前哨前方六千米内各聚落、路口、明显地标地物进
行火砲标定,待敌于距阵地十公里準备地带开始分进时实施砲兵火力急袭,
同样每次每砲射击三发,并于射击完成即陆续转移至阵地前缘,不实施持久
战斗。这样每次射击正好可以抓到一个步兵连,两个砲兵营、九个砲兵连可以
造成一五十名敌军伤亡。
每一连级战斗前哨配置重机枪二挺、九个前哨阵地共十八挺,待敌进入阵
地前五至八米时实施射击,同时将此防御地带编为数个火砲射击,当敌
人受机枪压迫卧倒时即以三波砲兵火力袭击,每一条敌军进路共袭击二次;待
敌进入前哨五米内时战斗前哨即在砲兵火力掩护下,放弃阵地不行抵抗后退
至后方一千五米第二线前哨阵地。待敌进入第二线前哨阵地前方五至一千
米距离后,同样以机枪压制敌军卧倒、砲兵覆盖歼灭方式实施迟滞抵抗。
这样估计已造成敌九人以上损伤、佔总战斗兵员12%,再怎么强悍的
部队也要停下来整补个四五天。而在我军步兵未与对方接触下,共用去六五
十发榴霰弹,手中还有将近三千七发榴霰弹、四千三发榴弹。
如果敌军停顿整补,第二线战斗前哨就不退入阵地实施据点防御,但此
时就以机枪防御为,砲兵退入阵地后方。
阵地与当时的战术思想不同,并非线性、连续的──第一线是连串依託
地形地物、相距一至二米的连、排据点,据点实施四週防御,据点与据点间
以火力封锁;后方三米则为第二道据点线,之间以火力互为犄角并以砲兵封
锁接近道路──这种阵地布置法要到1918年之后才会在西线出现,要精进
到用砲兵封锁阵地间开阔地则要到1942年以后。比较麻烦的是机枪数量不
够,全师只有廿四挺,但好处是这年头步兵是用密集队形冲锋,所以只要被速
射砲或机枪抓到了就是死伤惨重。
阵地中连级以下单位不实施逆袭,营控一个连、团控一个营为预备队实
施逆袭,以求歼敌于阵中。
除弹药粮食外各连排据点不补充人员